近日,网民小刘使用手机在某外卖平台点餐时,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,却意外发现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份餐品,使用经常使用、消费总额更高的会员账户结算反而比闲置已久的普通账户贵了10块钱。经小刘仔细对比发现,普通账户页面多出了一张“满35减10”的优惠券。由此,小刘认为自己遭遇了大数据“杀熟”,被平台的算法给算计了。面对小刘的质疑,平台客服以“系统会根据账号数据信息随机发送优惠券,不是每一个账号都能收到”来回复,随后便不了了之。
大数据“杀熟”究竟是什么?简单而言,大数据“杀熟”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,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。2018年12月20日,大数据“杀熟”当选为2018年度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。其根本在于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行为和数据,对不同用户的需求、消费能力等进行分析,并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差异化定价,虽然“杀熟”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,但却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,甚至违反了反垄断法规。
01 大数据杀熟的根源
(一)价格歧视
实际上,大数据“杀熟”的本质就是价格歧视的差异化定价,企业通过自己垄断的平台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的支付能力、消费习惯等差异,从而对不同的用户推送不同的价格策略。例如,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位置、不同的时间,系统显示价格不同,这就是定价歧视的表现。这种行为虽然不属于违法行为,但仍然受到了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关注和批评,一来商家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,二来商家还可能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。这种差异化定价行为中消费者不知情且非自愿。
(二)信息不对称
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,获取用户的需求、偏好等信息,并以此为基础推荐产品和服务,从而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。但是大数据的掌握者是企业,消费者无法掌握相关的信息,也无法了解企业的定价策略,因此大数据“杀熟”实际是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对称的产物,而目前相关的处罚作为一种事后的、间接的行为,并不能对“杀熟”进行有效制约。
02 破题之道
(一)法规先行:构筑保护消费者的第一道屏障
随着大数据“杀熟”愈演愈烈,相关法规也逐渐落地,积极保障消费者权益。2021年4月8日,广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商务局召开平台大数据“杀熟”专项调研和规范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行政指导会。唯品会、京东、美团等10家互联网平台企业代表签署《平台企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》,承诺不利用大数据“杀熟”。2021年4月13日,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网信办、税务总局召开互联网平台企业行政指导会。会议指出,实施大数据“杀熟”问题必须严肃整治。2021年8月20日,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其中明确:不得进行大数据“杀熟”。
(二)让数据监管数据:“浙江公平在线”应运而生
大数据“杀熟”就用大数据手段进行破解。2021年2月26日,全国首个平台经济数字化监管系统——“浙江公平在线”正式上线。系统首期监测覆盖重点平台20余家、平台内经营者1万余人、重点品牌500余个、商品10万余个,会针对大数据“杀熟”等区别待遇行为则通过抓取舆情信息进行分析,同时该系统还重塑了平台经济监管流程,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在线实时存证固证,确保问题线索证据可追溯、可证明、无法篡改,破解以往在大数据“杀熟”治理中个人举证难、损害赔偿数额认定难等困境。
03 政策建议
(一)总结经验,政府统筹监管
2023年3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了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》,提出组建国家数据局。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,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,统筹推进数字中国、数字经济、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。如此一来,大数据“杀熟”就有了被统筹管理的可能,通过总结已有的监管经验,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,引导平台企业遵守相关的规定,构建涵盖事前、事中的全过程监管体系,形成“政府统筹监管、平台内部监管、用户辅助监管”的监管生态。
(二)公开治理,增加信息的透明度
从短期来看,监管部门要推动平台建立更清晰的大数据规则,加大对信息不对称的处罚力度,及时地将治理处罚结果公开,并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,让公众了解、熟悉相关问题的投诉和解决机制,提高公众主动反映侵权问题的积极性;从长期来看,要将大数据治理与已有的基层社会治理相整合,形成常态化的大数据治理模式,聚合基层监管力量,推动治理能力的提升。
(三)不断发展,推动数字治理迭代
随着监管的不断强化,企业进行大数据“杀熟”或类似行为的相关算法技术也会不断升级,从而变得越来越隐蔽,打击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。因此相应的监管措施也需要通过不断发展,推动数字治理迭代,不断提高数字治理的技术能力,优化数字化平台监管的效能,推动治理效果的提升。